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29Jan 2021

綠茵醫道:腸胃同大腦要溝通 (刊登於蘋果日報)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2021 年 1 月 29 日
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腸胃同大腦要溝通(刊登於蘋果日報)

胃部、上腹不適可說是腸胃科最常遇到的病例,Mable(化名)因為胃痛和脹悶感覺,短短半年內看了多個醫生,並做了兩次胃鏡及兩次電腦掃描,但始終找不到原因。她到診所見我時顯得十分惆悵,持續不適令她坐立不安,夜晚難以安寢,特別當反覆檢查也沒結果時,令她開始思疑是胰臟出問題。經詳細問症後,我相信做更多檢查也未必對她有幫助,因為根據症狀,她很大機會患有功能性腸胃病。

功能性腸胃病十分常見,於全球各地的患病率介乎 5%至 11%,過去一年或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較多見了一些年輕患者前來求診。造成腸胃功能失調的原因眾多,例如腸胃蠕動速度、腸胃敏感度、消化道益生菌群失平衡,以至心理困擾和壓力等等。故此一些較緊張或易將問題放大的人,亦較易有腸胃功能問題。此症的症狀十分多樣化,由上腹痛、胃痛,到胃脹、飽滯、胃有「頂住」感覺,以至作嘔作悶等都有。

腸胃科醫生在診症時,要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約 75%至 80%的求診者經檢查後確定結構上沒有問題,既沒有患胃炎、胃潰瘍或胃酸倒流,胰臟及膽囊亦正常。若確定屬於功能性腸胃病後,便可開始治療。醫生通常會先處方質子泵抑制劑等胃藥,對紓緩症狀有一定效用;若胃藥效果不理想,便可考慮使用三環類抗抑鬱藥,對治療功能性腸胃病有不錯的效果。

很多人聽到「抗抑鬱藥」便即時抗拒,甚至有人會標籤為「黐線藥」,這絕對是誤解。事實上,此類藥物用於治療功能性腸胃病時,所需劑量十分低,但卻能有效改善腸胃與腦部的溝通,透過提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避免腸胃從腦部接收的訊息被放大,從而改善不適症狀。部份人可能有少許渴睡、眼乾、口乾和便秘等副作用,惟大多可接受和適應。

Mable 經過兩星期的抗抑鬱藥物治療後,情況已明顯好轉,亦願意繼續用藥,待完成六個月療程後,會再視乎情況決定是否要繼續用藥。其實,很多病人服藥後見到療效,都會願意繼續用藥,因此醫生處方時要向病人解釋清楚,讓病人明白抗抑鬱藥是用於改善腸胃與大腦的溝通,以減少腸胃出現過度反應,病人亦會較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