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24Jul 2020

綠茵醫道:膽生石易過生毛(刊登於蘋果日報)(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2020 年 7 月 24 日
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膽生石易過生毛(刊登於蘋果日報)

位於肝臟下方的膽囊是用來儲存膽汁的器官,當我們進食油膩食物後,膽囊會收縮令膽汁流出,經膽管進入小腸幫助消化。而膽囊最常發生的病變就是生膽石,當中近八成患者一生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約 15%至 20%可能會出現症狀及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膽管阻塞,以及較罕見的胰臟炎等等。

膽石引起的不適,通常在飯後尤其進食肥膩食物後出現,有時會在晚間發生。膽囊因食物刺激而收縮時,有機會把內藏的膽石推出入口位置,導致膽囊堵塞而壓力上升,誘發劇痛,更可能會有流汗、嘔吐等情況。痛楚位置通常在右上腹或腹部中間,並至少維持 30 分鐘至數小時之久,直至膽囊不再收縮,膽石跌回原位並不再造成阻塞為止。

止痛藥對這類痛楚的效用有限,抑制或中和胃酸的藥物亦沒有改善效果。當痛楚消退後,患者又會像沒事一樣,加上問題不會天天發作,往往是兩、三個月才有一、兩次,故很多患者不會特別理會,但其實他們有較高機會出現急性併發症。

例如較大的膽石可能「卡住」膽囊出入口,無法鬆開,造成嚴重堵塞並引致急性膽囊炎。患者會有十分劇烈的疼痛,痛楚可穿透至背脊甚至肩膊後方,並會有發燒及白血球上升等情況。醫生檢查時會要求患者深呼吸,然後輕輕觸碰膽囊位置,若患者出現「Murphy’s sign」,即患者因為劇痛難當而突然暫停呼吸,從而得知膽囊有炎症。

至於較細小的膽石就更為麻煩,因為它們可以跌出膽囊,然後阻塞連接的總膽管,引起痛楚之外,更會令膽汁倒流,產生眼黃、小便茶色等黃疸症狀。患者需要接受緊急手術清除膽管內的小石子,待患者康復後,再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膽石併發症拖延越久,手術便會越棘手,因為炎症可能已形成膿包、組織黏連、膽石穿破刺入小腸,甚至胰臟炎等。縱然抗生素或可控制炎症,但問題的根本即膽囊生石未有處理,併發症就可能再次出現,故最有效的治療還是切除膽囊。

膽囊切除手術很多時可用微創方法處理,而失去膽囊只是沒有了儲存膽汁的容器,肝臟仍會如常製造膽汁,因此「無膽」對生活及飲食大多沒有影響,僅約 10%人可能會因為膽汁刺激腸道而令大便變得較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