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专栏

174月 2020

脑有所医:脑血管内介入术的先驱(刊登於苹果日报)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0 年 4 月 17 日
黄海东——中大医务中心神经外科专科医生
脑有所医:脑血管内介入术的先驱(刊登於苹果日报)

前几天收到消息,受人尊敬的神经外科前辈郭正光医生,与癌症抗争一年多后终与世长辞,心情甚是沉重。郭医生一生在广华医院为神经外科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乐观积极的人生观,都令人怀念。郭医生患病期间,只要精神尚可,都会回医院指导后辈及协助科研,这份毅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谈及郭医生的建树,不得不提他在脑血管内介入性治疗的先驱角色。血管内介入性治疗即是从血管内放入导管仪器,以治疗一些常见的血管病变,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心脏科的通波仔手术。我们的大脑内布满血管,这些血管有时会堵塞,引起供血不足或中风,有时则会退化或变大,演变成血管动脉瘤,随时有爆裂的危险。尽管外科手术可以治疗部份脑血管疾病,但仍有些脑血管疾病难以藉外科手术治疗,又或外科手术的效果未能令人满意,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就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最早的脑血管造影技术,於 1927 年由一位葡萄牙医生完成,及至 1970 年代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开始蓬勃发展。郭医生於 80 年代从海外学成归来,开始在香港发展这门技术。初期因设备及仪器的局限,发展较困难,但随着技术及科技改进,现时已是非常成熟及有效的治疗方案。脑血管内介入治疗属於破坏性较小的微创手术,导管经大腿的股动脉进入病人体内,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微导管等工具辅助,通过血管将特殊医疗材料,递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包括因血管壁突起引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瘻管或畸形、颈动脉狭窄及急性缺血性中风等。

近年中风治疗的发展,更凸显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关键,在於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脑组织。目前针对脑梗塞的早期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必须在病发 3 至 4.5 小时内进行,而且对颅内大动脉阻塞引发的中风,治疗效果亦不理想,脑血管内介入术则可显著提高治疗机会。颅内大动脉阻塞可分为「前循环阻塞」(颈动脉系统)及「后循环阻塞」(脊椎基底动脉系统),前者在病发的 8 小时内、后者在病发 24 小时内进行脑血管内介入术,对挽救生命及身体功能皆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