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欄

2712月 2019

綠茵醫道:食得好「痛」苦(刊登於蘋果日報)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19 年 12 月 27 日
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食得好「痛」苦(刊登於蘋果日報)

一名三十多歲、不煙不酒的男病人,大約在兩星期前開始,每次進食時也感到異常痛楚,痛楚的位置十分明確,只要有食物經過該處便會痛,而且越來越嚴重。聽完描述後,我腦中浮現幾種可能性的病症推斷……

第一種病症是十分常見的胃酸倒流,由胃部上湧的胃酸可灼傷食道,引起火燒心的痛楚感覺。胃酸倒流是由於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弛,又或者胃與橫膈膜的位置失調,導致防止胃酸倒流的機制失衡,令胃酸容易湧上食道。吃得過飽、肥胖、進食後隨即睡眠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機會。若未有適當治理,胃酸可以灼傷食道,而長期的食道發炎,可以令食道收窄,甚至引致食道癌等後遺症。但由於胃酸倒流症狀通常是飯後才較明顯,所以循病徵所見又與病人所述的不太符合。

第二種考慮是上消化道的惡性腫瘤如胃癌及食道癌。由於病人年紀尚輕,亦無不良習慣,更無其他紅旗症狀,例如暴瘦、食慾不振、嘔血、黑便等等,故患癌的機會又不大。

至於第三個可能性就是藥物性食道炎(drug-induced esophagitis),一般是因為藥物黏附在食道表面以致灼傷,嚴重時可造成食道潰瘍、狹窄甚至出血。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抗生素、雙磷酸鹽、鐵丸及鉀等藥物均有機會腐蝕食道黏膜,引發藥物性食道炎。

其他可能性還包括胃潰瘍或魚骨鯁在食道,但病人沒有吃過高危食物,而胃潰瘍引起的痛楚亦通常不是進食時立即顯現,所以可能性也不大。

在細問下,得知病人原來在病發前兩星期開始,每晚在睡前服用治療暗瘡的抗生素「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這正是其中一種可以引致藥物性食道炎的常見藥物之一。初步對診斷有點頭緒,但為了確診及排除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性,病人需要接受胃鏡檢查。

胃鏡結果顯示他的食道有一個「kissing ulcer」,即是兩邊食道均有潰瘍並緊貼着,以致食物經過時觸碰到傷口產生痛楚,這可說是藥物性食道炎的典型表現。由於檢查未發現其他異常,綜合各種資料,患者確診為藥物性食道炎。

要治療藥物性食道炎,應在情況許可下停止服用刺激性食道的藥物,再加以適當的藥物治理,包括質子泵抑制劑(PPI)及有保護作用的飲劑,患者一般可以在 7 至 10 日便可康復。假如未能停服,就要謹記服藥後要坐直身半小時,並且用一至兩杯水送服,減低藥物黏在食道的機會。

值得一提,與過敏有關的嗜伊紅性食道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都可引起急性食道炎及食道收窄,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