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欄

203月 2020

綠茵醫道:以身試菌,才知其害(刊登於蘋果日報)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0 年 3 月 20 日
彭慶茵醫生——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以身試菌,才知其害(刊登於蘋果日報)

科學家可能都有點瘋狂,例如可引起胃炎、胃潰瘍以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就是由兩位澳洲醫生 Barry Marshall 與 Robin Warren 努力不懈、幾經辛苦才在實驗室培植成功。而其中一位更自我犧牲進行活體實驗,把此菌飲進肚裏,不久即胃炎大作,由此證實幽門螺旋菌與胃炎的關係。這一發現顛覆了原先以為胃炎是壓力、飲食及胃酸過多所致的想法,不但為兩人帶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榮耀,全球數以億計受此菌感染的人也受益不淺。

胃內的環境酸性很高,幾乎沒有細菌可以生存,唯獨幽門螺旋菌是例外。它是一種十分「聰明」的細菌,它的鞭毛使菌體能由胃腔的酸性環境穿過黏液層,移動到偏中性的黏膜下層與胃上皮細胞之間,並形成菌落,從而避開胃酸的攻擊。它還可以分泌「尿素酶」(Urease),將「尿素」(Urea)轉化為鹼性的「氨」(Ammonia),從而中和極度酸性的環境,讓它在到達胃黏膜底層前能存活下來。

醫學界現時仍未得知感染幽門螺旋菌的確切成因及其傳播途徑,估計主要透過唾液、體液、嘔吐物、排泄物、污水及食物等傳播,故此衞生較差的發展中國家感染率亦較高。而在香港則大概為每 10 人有 4 人帶菌。

幽門螺旋菌還有「家庭聚集性」的特點,即家中有一人帶菌,其他家庭成員帶菌的機會亦較高。因此如病人證實帶菌,醫生會建議其家人亦接受幽門螺旋菌呼氣測試,以診斷有否受到感染。

大部份帶有幽門螺旋菌的人都沒有明顯症狀或不適,然而這不等於可以把幽門螺旋菌置之不理。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幽門螺旋菌與胃潰瘍及胃癌風險有着密切關係,世衞亦已將此菌列為第一類的致癌物。故如若檢測到感染,應盡早接受治療。

治療幽門螺旋菌不算複雜,病人通常需要接受兩星期的藥物療程,服用兩種高劑量的廣譜抗生素及質子泵抑制劑。完成療程後,大多數患者的幽門螺旋菌都能被消除。可是,幽門螺旋菌產生抗藥性的問題近年開始浮現,若治療後仍未能殺滅細菌,病人可能需轉用其他抗生素。

大部份病人接受除菌治療後,胃炎及胃潰瘍症狀會得到改善。但亦有部份病人可能未見改善,因為胃部不適可以由多種成因導致,如功能性腸胃病、服用損害腸胃的藥物、胃酸倒流等。要同時處理好各種問題,才可全面保護腸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