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欄

1610月 2020

腦有所醫:如何處理腦內的滋事分子(一) (刊登於蘋果日報)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0 年 10 月 16 日
黃海東──中大醫務中心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腦有所醫:如何處理腦內的滋事分子(一)(刊登於蘋果日報)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收到了一份很暖心的小禮物,是一位 6 歲的小朋友親手製作的祝賀卡。這位小朋友原本患有腦癇症,用了很多藥物組合都沒有辦法控制發作次數,影響正常腦部發育和學習。三年前我為他做了腦癇手術,現在見他可以製作出一張精美的賀卡,證明他的能力已經大大改善,真是很感動!

腦癇症俗稱「發羊吊」,是一種古代文獻裏已經有記載的疾病,一些名人如凱撒大帝、拿破崙、梵高等,據記載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發作。古人不知病理,把這疾病歸類為魔鬼附體或「撞邪」,用很多古怪的方法去醫治。現代醫學證明這是腦神經元細胞的電脈衝不正常或過份的活動,引致腦功能網絡異常運作,產生一系列的症狀。這種疾病的表徵可以有很大差異,從普遍認識的全身抽搐倒地,到輕微的發呆、儍笑等,都可能是腦癇症的表徵。病情控制不好的話,小孩會引起腦部發育不全,影響將來的學習和智力發展;成年人則會影響工作和社交,往往造成情緒上的困擾,也有機會於發作時產生意外甚至危及性命。

很多人對此症缺乏了解,對醫治方法也有很多疑問,加上傳統觀念認為此病「不光彩」,因而諱疾忌醫。腦癇症其實並不罕見,每 1,000 人口中便有 4 人於五年內曾有發作,幸好大部份病人都可用藥物控制病情,可惜仍有約 30%病人試過不同的藥物組合仍沒法有效控制病情,或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這時就可考慮腦癇手術。

一提到腦部手術,病人及家人難免會緊張和擔憂。其實腦癇手術的原理不難理解,打個比喻:公司來了一位喜歡滋事的員工(病灶),不時搗亂並影響整個辦公室的員工也沒法正常工作(發作),我們可以怎樣處理呢?如果他並非重要員工,當然可把他開除(病灶切除術),重歸安寧;但如果這員工的崗位不可或缺(運動、語言等腦部功能區),那只可將他和其他員工分隔,減少影響(病灶失聯術);如果這名員工的職能是必須與其他員工接觸而沒法分隔,那只好找其他人在他發作前嘗試安撫勸阻(神經調節術)。不難想像,最有效方法是開除這名滋事員工,當然勸阻及安撫也可能會成功,但效果沒有那麼理想。

下一期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腦癇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