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癌症
2021-06-22 04:30:00
日報

大腸癌篩查 早發現早處理

分享:

大腸癌的前身是大腸息肉,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和處理,就可以避免患上大腸癌。政府建議市民到了50歲或以上,即使沒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做大腸鏡檢查;如果已經有大便出血、有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又或有貧血症狀,就更應該盡早檢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吳兆文表示,大腸癌篩查的概念,是希望可以及早找到初期大腸癌,甚至是大腸癌的前期,亦即是息肉,並將之割除,從而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檢視整條大腸
大腸鏡是一個1.6米長的軟管,前端設有光源和鏡頭,可以將腸道內的情況投射到屏幕上,讓醫生檢查。此外,大腸鏡還有一個額外的「通道」,醫生可以放入儀器去割除息肉,或抽取腸道組織作化驗等。吳兆文指,「檢查時大腸鏡會經過肛門進入大腸,醫生首先會一直深入、逆流而上去到大腸的起點,亦即盲腸位置,然後再慢慢將大腸鏡一邊拉出來一邊檢查。這段時間要『鬥慢』,看清楚大腸的每一個部分,如果太快就有可錯過了一些細小的息肉,而一般建議拉鏡的時間最少6分鐘。」


有穿孔風險
現時大家都很關注醫療程序的副作用和風險等,當然大腸鏡檢查都一樣會有。吳兆文解釋,「大腸鏡檢查最令人擔心是穿孔,文獻指出風險約為1,000至1,500分之一,而我們臨床上則遠低於這個數字。若穿孔的話可能會導致腹膜炎,或須緊急手術去修補。其次,如果有割除息肉的話,該位置可能會出血,有需要時要多做一次大腸鏡手術去止血。」做完大腸鏡檢查後,自己亦要留意會否有嚴重腹痛、大便出血等情況,或代表了出現併發症,宜找主診醫生,甚至立刻到急症室處理。

吳兆文指在醫院或日間內視鏡中心做大腸鏡都可以,最重要是醫生有足夠經驗以及符合政府衛生等條件。

吳兆文指在醫院或日間內視鏡中心做大腸鏡都可以,最重要是醫生有足夠經驗以及符合政府衛生等條件。

最長十年一檢
坊間有傳言指大腸鏡檢查要年年做,吳兆文澄清沒此必要,「其實隔多久做一次視乎第一次做大腸鏡檢查時找到甚麼,以及本身有沒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如果首次檢查沒有任何息肉,根據國際指引是可以10年後再做檢查,可說是檢查一次,保用10年。其他篩查方法如大便隱血測試則可能要一、兩年後再做;電腦掃描可能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如發現有息肉,就要視乎數量、體積及病理報告去決定下一次何時再檢查,臨床上最常見是3至5年之後。」

年輕化趨勢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吳兆文建議有家族病史患者應該要40歲或更早開始檢查,臨床上更見過19歲的病人。他有大便出血問題,當初也掉以輕心,以為只是生痔瘡,直至有便秘、肚痛等症狀才求醫,做大腸鏡檢查始發現降結腸有很大的腫瘤,更不幸是癌症已擴散到肝臟,於是轉介到腫瘤科專科接受治療。

大腸鏡檢查事前工夫也很重要,檢查前幾天要盡量少吃纖維,亦要飲「瀉水」清理腸道。

大腸鏡檢查事前工夫也很重要,檢查前幾天要盡量少吃纖維,亦要飲「瀉水」清理腸道。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