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09Oct 2023

醫路同行:不同認知障礙病變 部分病因可預防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Ming Pao

2023 年 10 月 9 日
黃海東醫生——中大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不同認知障礙病變 部分病因可預防(刊登於明報)

隨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愈來愈受重視。在香港70歲以上長者中,每10人就有1名患者;85歲以上的患病率更高達三分之一!我們身邊總有一兩個老人家,所以應對此病有更多認識。

認知障礙症以往稱為腦退化症或老年癡呆症,但這並不是單一疾病,大家常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是當中最常見的病變,佔整體認知障礙症50%至70%。這種疾病到現時還沒有完全根治方法,只能用藥物減慢退化過程。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以防治的常見病因,不應忽視。

腦積水壓迫神經組織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原理和中風相似,因腦血管疾病引致局部腦功能損壞,但破壞的腦組織不在運動及語言區,所以家人及患者不容易察覺。其特點是梯級狀衰退模式,患者會突然間認知能力變差,但隨後一段時間保持情况穩定,直至第二次血管事故時認知能力又再突然變差。常見原因包括腦血管收窄或心律不正,病人如果及早診斷及醫治,例如置入腦血管支架或服用抗凝血藥物,很可能防止進一步惡化。

常壓性腦積水症:中央神經被腦脊髓液包圍。隨年齡增長,腦水代謝功能開始減慢,腦脊髓液逐漸積聚在腦室內造成腦室擴大,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引致功能性損傷。常見徵狀包括短期記憶衰退、步態不穩,特別是邁步困難,呈現小碎步的狀態,嚴重甚至會大小便失禁,這種情况容易與柏金遜病混淆。即使做腦掃描時見到腦室擴大,但同時夾雜老年腦萎縮,容易被斷定為普通腦退化現象;用脊椎穿刺方法量度脊髓液壓力,通常也沒法顯示腦壓增高,因此叫常壓性腦積水症。必須用特別影像方法再配合臨牀病徵,才可以準確診斷。這類病人可以用腦室分流管手術,把多餘脊髓液引入腹腔然後吸收,病情往往有明顯改善,如果能在發病1年內接受治療,康復程度會更好。

腦出血致顱內壓增加

慢性硬膜下出血:隨年齡增長,腦的體積逐漸縮小,因此腦硬膜下空間變得較大,腦部容易在頭骨內搖晃,繼而拉破一些細微的靜脈血管產生慢性出血。有時老人家只是經歷輕微碰撞,例如在巴士上受到劇烈搖晃,都可能造成出血,引致顱內壓力慢慢增加。病人在數星期之後才出現徵狀如認知緩慢、容易昏睡、體力欠佳,甚至手腳活動困難等。當腦部掃描發現這些慢性液態出血情况,只要在頭骨上鑽兩個小孔,把血水引流及冲洗乾淨,病人通常都能迅速康復。

甲狀腺素過低:甲狀腺素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荷爾蒙,老年人容易因機能衰退而分泌不足。病人出現容易疲倦、沒有精神、認知能力減退、心臟跳動緩慢、怕冷等徵狀,容易誤會為腦功能退化引致。另外,葉綠素及維他命B12過低,也會產生類似徵狀。

有一種認知障礙症常在較早期發生(40至50歲),而且特別在語言及行為控制能力上的退化,比記憶力更嚴重,可能是額顳葉認知障礙症。這種病成因不明,衰退速度較快,小部分病例有家族遺傳史,對藥物治療效果並不顯著。整體而言,認知障礙症可以因不同疾病引致,當家人有類似徵狀時,應該找專科醫生做全面評估,找出病因及早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