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13Mar 2020

腦有所醫:我在笑,其實心在哭(刊登於蘋果日報)(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2020 年 3 月 13 日
黃海東——中大醫務中心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腦有所醫:我在笑,其實心在哭(刊登於蘋果日報)

因為疫情,多了時間留在家中,最近便看了一部以漫畫角色改編的電影,戲中主角化身「小丑」,演技出神入化,單是開場一幕演繹不同笑法,從開心地笑過渡到痛苦地笑,令人毛骨悚然,不愧是影帝級人馬。電影中主角經常在不合適的場合失控不停大笑,令他飽受鄙視,但其實他本身並不想笑。現實生活中,確實有疾病可以引起這類病情,他可能患有「癡笑性腦癇」(Gelastic Seizure)。

此病的名字來自希臘詞「笑聲」,是屬於腦癇症的一種,在所有腦癇症中僅佔少於 1%,並不常見。這種罕見腦癇症最常見的病因,是「下丘腦錯構瘤」。 下丘腦在大腦基底部位, 體積雖小,但是調節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它把內臟活動與其他生理活動聯繫起來,調節着情緒、體溫、攝食、水平衡和內分泌腺活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發現,如果這部位受損,動物會拒絕飲食而死,又或會不斷進食變成癡肥,而且會引致情緒不穩定,亦難以保持體溫。

「下丘腦錯構瘤」並不常見,約 10 萬人才有一例。常見的症狀有兩種:在孩童階段此瘤會過早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引起兒童早熟症;另一病徵就是「癡笑型腦癇發作」,此類發作初期常被家長忽略,以為小孩不聽話,被學校投訴上課時搗亂儍笑,又或無故痛哭(Dacrystic Seizures)。隨着病情繼續發展,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社交,引致情緒低落、學習障礙,不少患者往往到後期進展成典型的運動型腦癇,才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癡笑性腦癇」可以先透過抗癲癇藥物治療,但療效因人而異,如電影中的「小丑」服用七種藥物也不能控制病情。另一方法就是以手術切除,但因為腫瘤位於大腦深部,以往這類手術的風險較高,容易傷及下丘腦。但隨着內窺鏡、電腦導航及放射外科等技術進步,手術也變得更為安全。

另一方面,「癡笑性癲癇」並不是唯一可以導致無意識、無法控制大笑的疾病。假性延髓情緒(Pseudobulbar Affect)也可能引起大笑或哭泣,這種疾病也被稱為情緒失禁,患者的情緒表達不受控制,這些症狀在患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老年人中更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