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专栏

203月 2020

绿茵医道:以身试菌,才知其害(刊登於苹果日报)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0 年 3 月 20 日
彭庆茵医生——中大医务中心肠胃及肝脏科专科医生
绿茵医道:以身试菌,才知其害(刊登於苹果日报)

科学家可能都有点疯狂,例如可引起胃炎、胃溃疡以至胃癌的幽门螺旋菌,就是由两位澳洲医生 Barry Marshall 与 Robin Warren 努力不懈、几经辛苦才在实验室培植成功。而其中一位更自我牺牲进行活体实验,把此菌饮进肚里,不久即胃炎大作,由此证实幽门螺旋菌与胃炎的关系。这一发现颠覆了原先以为胃炎是压力、饮食及胃酸过多所致的想法,不但为两人带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荣耀,全球数以亿计受此菌感染的人也受益不浅。

胃内的环境酸性很高,几乎没有细菌可以生存,唯独幽门螺旋菌是例外。它是一种十分「聪明」的细菌,它的鞭毛使菌体能由胃腔的酸性环境穿过黏液层,移动到偏中性的黏膜下层与胃上皮细胞之间,并形成菌落,从而避开胃酸的攻击。它还可以分泌「尿素酶」(Urease),将「尿素」(Urea)转化为硷性的「氨」(Ammonia),从而中和极度酸性的环境,让它在到达胃黏膜底层前能存活下来。

医学界现时仍未得知感染幽门螺旋菌的确切成因及其传播途径,估计主要透过唾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污水及食物等传播,故此衞生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感染率亦较高。而在香港则大概为每 10 人有 4 人带菌。

幽门螺旋菌还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即家中有一人带菌,其他家庭成员带菌的机会亦较高。因此如病人证实带菌,医生会建议其家人亦接受幽门螺旋菌呼气测试,以诊断有否受到感染。

大部份带有幽门螺旋菌的人都没有明显症状或不适,然而这不等於可以把幽门螺旋菌置之不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幽门螺旋菌与胃溃疡及胃癌风险有着密切关系,世衞亦已将此菌列为第一类的致癌物。故如若检测到感染,应尽早接受治疗。

治疗幽门螺旋菌不算复杂,病人通常需要接受两星期的药物疗程,服用两种高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完成疗程后,大多数患者的幽门螺旋菌都能被消除。可是,幽门螺旋菌产生抗药性的问题近年开始浮现,若治疗后仍未能杀灭细菌,病人可能需转用其他抗生素。

大部份病人接受除菌治疗后,胃炎及胃溃疡症状会得到改善。但亦有部份病人可能未见改善,因为胃部不适可以由多种成因导致,如功能性肠胃病、服用损害肠胃的药物、胃酸倒流等。要同时处理好各种问题,才可全面保护肠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