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43月 2023
医疗新领域:再谈大肠癌筛查
蔡晓阳医生AM730
大肠癌为本港第二常见的致命癌症,医院管理局在2020年录得2,287宗死亡个案。
大肠是消化系统的最后部分,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肠黏膜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慢慢演变成为癌症。
早期的大肠癌几乎是没有症状的,所以察觉异样例如腹痛、肚胀、大便有血及黏液等或已经是晚期,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曾经见过尚未登六的「年轻」病人因为没有做大肠癌筛查而错过最佳医治时机。
大肠癌是少数可以透过定期筛检预防的癌症之一。在大肠癌一期发现并作出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超过90%;但若在第四期才发现,不但要经历手术、电疗及化疗,存活率更降至约10%。因此,及早发现是治疗关键。
政府自2016年推出「大肠癌筛查计划」以来,截至2022年12月,已有超过348,000名合资格人士参与。在交回样本的人士中,有41,100人(约13%)的测试结果呈阳性。在计划下筛查出患有大肠癌的2,400宗个案中,有约六成人属于癌症早期,治愈率较高。政府推行大肠癌筛查计划,实属德政。现时约有780名基层医生参与计划,分布在约1,080个诊症地点。市民可从政府官网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 找到计划的资料。
凡年龄介乎50至75岁及没有症状的香港居民就可以在私营界别接受筛查服务。参加者会先进行两次大便隐血测试,检验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医生会安排接受大肠镜检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现的大肠息肉,避免其演变成癌症。
预防胜于治疗,市民可从日常生活开始,透过健康生活模式包括膳食中多吃蔬菜、不吸烟、少饮酒、保持恒常体能活动及正常体重等,减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