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公佈

專欄

143月 2023

醫療新領域:再談大腸癌篩查

蔡曉陽醫生AM730

大腸癌為本港第二常見的致命癌症,醫院管理局在2020年錄得2,287宗死亡個案。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慢慢演變成為癌症。

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察覺異樣例如腹痛、肚脹、大便有血及黏液等或已經是晚期,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曾經見過尚未登六的「年輕」病人因為沒有做大腸癌篩查而錯過最佳醫治時機。

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定期篩檢預防的癌症之一。在大腸癌一期發現並作出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90%;但若在第四期才發現,不但要經歷手術、電療及化療,存活率更降至約10%。因此,及早發現是治療關鍵。

政府自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以來,截至2022年12月,已有超過348,000名合資格人士參與。在交回樣本的人士中,有41,100人(約13%)的測試結果呈陽性。在計劃下篩查出患有大腸癌的2,400宗個案中,有約六成人屬於癌症早期,治愈率較高。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實屬德政。現時約有780名基層醫生參與計劃,分布在約1,080個診症地點。市民可從政府官網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 找到計劃的資料。

凡年齡介乎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就可以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參加者會先進行兩次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醫生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息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預防勝於治療,市民可從日常生活開始,透過健康生活模式包括膳食中多吃蔬菜、不吸煙、少飲酒、保持恆常體能活動及正常體重等,減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