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专栏

065月 2025

医疗新领域:缺铁性贫血:被忽略的隐形健康危机

蔡晓阳医生AM730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尤其在育龄妇女中普遍存在。根据香港卫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本地15至84岁人士的缺铁普遍率为5.7%,而15至49岁的育龄妇女更高达17.5%,远高于男性(0.7%)及更年期后女性(2.7%)。此外,育龄妇女的缺铁性贫血普遍率为10.6%,反映这一群体需要获得足够关注,以消除缺铁的威胁。

长期缺铁影响血红蛋白制造,血氧运输,导致疲倦及乏力,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增加孕妇早产、婴儿体重不足的风险。由于早期症状轻微,许多人误以为只是「工作劳累」或「睡眠不足」,延误就医。卫生署的报告指出,香港育龄妇女的缺铁问题与其他高收入国家相似,主要与月经期间铁质流失有关,但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控制经期流量及调节日常饮食。

香港人的铁质摄取不足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动物性食物(如红肉、海鲜)中的「血红素铁」较易被人体吸收,而植物性铁质(如深绿色蔬菜、豆类)则须搭配维生素C才能提升吸收率。然而,现代人饮食西化、偏重精制食品,加上餐后饮用茶或咖啡的习惯(会抑制铁质吸收),加剧了缺铁风险。建议育龄妇女应避免在餐后立即饮用茶或咖啡,以改善铁质吸收。

社会对缺铁性贫血认知仍明显不足。当局虽成立「预防铁质缺乏工作小组」,并提出饮食建议,但一般市民缺乏主动筛查的意识,高风险群体(如月经量多者、孕妇)也未必会寻求专业评估。有关方面需加强宣传,透过基层医疗系统(如家庭医生、学校健康服务)推广铁质摄取知识,并针对高危群体提供个别化建议。 

缺铁性贫血并非「小问题」,而是影响生活质量与长期健康的隐形杀手。从个人层面,应重视均衡饮食,增加铁质摄取;从社会层面,则须提升公众认知,结合医疗资源早期介入,以有效改善香港人口的铁质健康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