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06May 2025

醫療新領域:缺鐵性貧血:被忽略的隱形健康危機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Dr CHOI Hiu Yeung, JacquelineAM730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尤其在育齡婦女中普遍存在。根據香港衛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本地15至84歲人士的缺鐵普遍率為5.7%,而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更高達17.5%,遠高於男性(0.7%)及更年期後女性(2.7%)。此外,育齡婦女的缺鐵性貧血普遍率為10.6%,反映這一群體需要獲得足夠關注,以消除缺鐵的威脅。

長期缺鐵影響血紅蛋白製造,血氧運輸,導致疲倦及乏力,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增加孕婦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的風險。由於早期症狀輕微,許多人誤以為只是「工作勞累」或「睡眠不足」,延誤就醫。衛生署的報告指出,香港育齡婦女的缺鐵問題與其他高收入國家相似,主要與月經期間鐵質流失有關,但多數人並未意識到控制經期流量及調節日常飲食。

香港人的鐵質攝取不足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動物性食物(如紅肉、海鮮)中的「血紅素鐵」較易被人體吸收,而植物性鐵質(如深綠色蔬菜、豆類)則須搭配維生素C才能提升吸收率。然而,現代人飲食西化、偏重精製食品,加上餐後飲用茶或咖啡的習慣(會抑制鐵質吸收),加劇了缺鐵風險。建議育齡婦女應避免在餐後立即飲用茶或咖啡,以改善鐵質吸收。

社會對缺鐵性貧血認知仍明顯不足。當局雖成立「預防鐵質缺乏工作小組」,並提出飲食建議,但一般市民缺乏主動篩查的意識,高風險群體(如月經量多者、孕婦)也未必會尋求專業評估。有關方面需加強宣傳,透過基層醫療系統(如家庭醫生、學校健康服務)推廣鐵質攝取知識,並針對高危群體提供個別化建議。 

缺鐵性貧血並非「小問題」,而是影響生活質量與長期健康的隱形殺手。從個人層面,應重視均衡飲食,增加鐵質攝取;從社會層面,則須提升公眾認知,結合醫療資源早期介入,以有效改善香港人口的鐵質健康狀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