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029月 2021
医疗新领域:大肠癌筛查新里程 (刊登于 AM730)
蔡晓阳医生AM730
大肠癌是少数可以透过筛查得以预防的癌症之一。大部分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成,透过筛查识别未出现病征的大肠癌患者,让他们及早接受治疗,既可提高治愈率,也可透过大肠镜筛查过程中切除大肠腺瘤,避免演变成癌症。
根据卫生署的数据,从1983年至2018年,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8年,大肠癌新症共有5,634宗,占癌症新症总数的16.6%。2019年,大肠癌导致2,174人死亡,在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政府于2016年以先导形式,再于2018年恒常化,推出大肠癌筛查计划,资助50岁至75岁没有大肠癌症状的香港居民,每两年在私营机构接受大肠癌筛查。自计划推行以来至2020年12月,已经超过200,000合资格人士参与计划,接受大便隐血测试;超过15,000人确诊大肠腺瘤,当中有6.3%人确诊大肠癌,计划成效令人鼓舞。然而,尚有许多适合筛查的市民没有接受检测。而当病人做了第一次大肠镜检查及切除息肉后,往往需要在3年至5年后再做一次大肠镜检查,以防息肉复发。不少病人因畏惧洗肠过程的不适,而没有依照指示做大肠镜覆查。
作为前线医生的我们虽然尽力鼓励适合的病人参加大肠癌筛查及根据指引作跟进;然而,对于病人面对接受大肠镜检查的忧虑,实在可以理解。
最近,得悉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透过分析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息肉复发的风险,这项测试属于非入侵性检查,患者只需在家收集小量粪便样本,送交至相关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测试便可。倘若发现风险属高级别,便需要接受大肠镜检查,否则可以暂缓大肠镜检测。对于一些暂时抗拒接受大肠镜检测的人士,是另一种选择。
随着人口老化,相信愈来愈多病人将受惠于这类非入侵性的检查。希望不久的将来,应用更广泛,为预防大肠癌立下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