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公佈

專欄

029月 2021

醫療新領域:大腸癌篩查新里程 (刊登於 AM730)

蔡曉陽醫生AM730

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篩查得以預防的癌症之一。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透過篩查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治療,既可提高治愈率,也可透過大腸鏡篩查過程中切除大腸腺瘤,避免演變成癌症。

根據衛生署的數據,從1983年至2018年,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8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634宗,佔癌症新症總數的16.6%。2019年,大腸癌導致2,174人死亡,在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政府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再於2018年恆常化,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大腸癌篩查。自計劃推行以來至2020年12月,已經超過200,000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超過15,000人確診大腸腺瘤,當中有6.3%人確診大腸癌,計劃成效令人鼓舞。然而,尚有許多適合篩查的市民沒有接受檢測。而當病人做了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後,往往需要在3年至5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防息肉復發。不少病人因畏懼洗腸過程的不適,而沒有依照指示做大腸鏡覆查。

作為前線醫生的我們雖然盡力鼓勵適合的病人參加大腸癌篩查及根據指引作跟進;然而,對於病人面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憂慮,實在可以理解。

最近,得悉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息肉復發的風險﹐這項測試屬於非入侵性檢查,患者只需在家收集小量糞便樣本,送交至相關醫療機構作進一步測試便可。倘若發現風險屬高級別,便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否則可以暫緩大腸鏡檢測。對於一些暫時抗拒接受大腸鏡檢測的人士,是另一種選擇。

隨著人口老化,相信愈來愈多病人將受惠於這類非入侵性的檢查。希望不久的將來,應用更廣泛,為預防大腸癌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