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3011月 2020
治疗贴士:重整「睡眠胃口」 勿刻意「早睡迟起」(刊登於明报)
陈雅文小姐
2020 年 11 月 30 日
陈雅文 —— 香港中文大学医务中心注册临牀心理学家
治疗贴士:重整「睡眠胃口」 勿刻意「早睡迟起」
【明报专讯】睡眠看似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其实睡眠讲究正确方法,若用错方法便会影响睡眠。认知行为治疗正可「执正」睡眠行为,过程中临牀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会向病人解释正确睡眠方法,大部分人接受治疗后也有明显改善。不过需注意,郁躁症患者不适合认知行为治疗,应寻求家庭医生、精神科专科医生或临牀心理学家进一步诊治。
有些人因自觉睡不好、睡不够,於是刻意提早上牀或延迟起牀,希望争取多点睡眠时间,但这会适得其反:留在牀上时间过长,反会导致失眠。要解释这个现象,便牵涉到我们的「睡眠胃口」(Sleep Capacity)。睡眠与进食一样,每人天生「胃口」不同,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睡眠胃口约 7 至 9 小时,亦有些人睡得较少。而最理想的睡眠状态是上牀后不久便睡着,睡眠时间与睡眠胃口相脗合(见图)。
如果刻意延长躺在牀上的时间,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就如平时只吃半碗饭的人,突然要吃自助餐,大鱼大肉,很易吃腻;睡觉也会「睡腻」,勉强延长在牀上时间,易令睡眠断断续续,较迟才入睡或半夜易醒。正如吃太饱身体无法吸收,这样的睡眠质素亦较差,然后因觉得睡不够又继续「早睡迟起」,形成恶性循环。
限制睡眠时间建规律
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之一,是令睡眠时间与睡眠胃口重新「拍齐」,当中会采用「限制睡眠时间疗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治疗师会指导病人利用「睡眠日记」(Sleep Diary)记录一周睡眠资料,从中可计算出睡眠胃口。举例每晚在牀上 9 小时,但只有 7 小时睡着,那就将每晚在牀上时间限制在 7 小时;若每天早上要 7 时半起牀,便规定自己前一晚 12 时半上牀睡觉。大家或会问,我本来已失眠,再限制睡眠时间,岂非更睡不够?这正是治疗的精粹:虽然刚开始或会睡眠不足,但睡意会逐渐累积,到晚上会更易入睡,睡眠质素亦更好,原理如同捱饿后会胃口大开。只要持之以恒,睡眠便会逐渐变得规律及连贯。
另一种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是重建「牀的联系」(Classical Conditioning)。正常情况下,「睡眠」应与「睡牀」互相联系,当接近就寝时间,即使不是十分困倦,躺下牀后便自然有睡意。但不少失眠人士正丢失了这种关联,往往将睡牀与其他事产生错误联系,例如睡不着时在牀上玩手
机或看书,又或躺在牀上不断想东想西,诸如「为何睡不着?」、「明天上班怎么办?」等,这些行为或焦虑,与睡眠所需的放松状态背道而驰,结果不单令睡牀与睡觉的关联变得薄弱,反而与「眼光光」、「辗转反侧」挂鈎。
重建「牀的联系」 勿玩手机
此时可采用「控制联系治疗」(Stimulus Control Therapy),一切与睡眠无关的东西远离睡牀。当躺到牀上 15 分钟仍睡不着便应下牀,不要在牀上看手机,亦不要留在牀上想事情,建议到客厅或其他地方,看手机、做家务、想事情也可,总之别留在牀上,直至有睡意便回到牀上,若上牀后又变精神,便重复以上步骤。只要重新建立牀的联系,睡眠便可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