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欄

046月 2021

綠茵醫道:胃瘜肉一定要切? (刊登於蘋果日報)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1 年 6 月 4 日

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胃瘜肉一定要切?(刊登於蘋果日報)

大家對腸瘜肉應該不陌生,原來與腸道相連的胃部也會長出瘜肉,而且並不罕見。外國研究指每進行100次胃鏡檢查,約有6次會找到胃瘜肉的蹤影,從個人臨床經驗所見,實際比率可能更高。病人最擔心的自然是胃瘜肉會否與腸瘜肉一樣,會演變成癌症呢?大家不用過於恐慌,胃瘜肉癌變的風險不算高,惟視乎胃瘜肉種類,跟進及處理也有不同。

胃瘜肉極少引起不適症狀,大多數患者是因胃脹等其他不適照胃鏡時才發現,當中最常見是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較多發生在中年人士及婦女身上。這種瘜肉的顏色與胃黏膜相近,呈凸出半球狀,表面帶光澤,十分容易辨認,體積通常小於0.5厘米,特徵是集中生長在胃體和胃底,且往往多於一顆。患胃底腺瘜肉的人士通常沒有幽門螺旋菌感染;長期質子泵抑制劑可能與此症有關連,文獻顯示服藥超過五年會令患此類瘜肉的機會升四倍,服用少於一年則不會增加風險。

胃底腺瘜肉變成癌症的機會近乎零,但若瘜肉多於20顆,則要小心是否有遺傳性的家族性腺瘤瘜肉病,並要特別關注大腸的健康。若問題與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有關,減少劑量或轉藥有機會令瘜肉自行縮小。

另一種常見的胃瘜肉是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患者多數有長期胃炎,如幽門螺旋菌感染、萎縮性胃炎,令胃黏膜增生形成瘜肉,大小介乎0.5至2厘米,間中或會因表面破損而輕微出血,但不會嚴重至吐血或黑便。增生性瘜肉變癌的機會少於1%,惟瘜肉大過2厘米或有蒂,風險會較高。妥善處理胃炎是最有效預防增生性瘜肉的方法。

另一種風險較高的胃瘜肉是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患者通常年紀較大或有慢性胃炎問題。此類瘜肉佔整體胃瘜肉少於1%,但據不同研究顯示,與胃癌相關的風險可由8%高至60%,需小心處理,一旦發現通常要徹底切除,並要定期監察胃部是否有早期癌變。

近年胃瘜肉似乎漸趨常見,一來與照胃鏡更普及有關,二來可能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有關。幸而大部份胃瘜肉的癌變風險甚低,即使發現胃瘜肉亦毋須過度擔心,是否需要全部切除,要視乎瘜肉類型、大小及醫生判斷。若瘜肉較大、風險較高,會傾向切除。醫生亦會視乎家族病史、患者健康習慣及胃部狀況等風險因素,決定日後是否要定期照胃鏡及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