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欄

218月 2020

綠茵醫道:疫情催生的腸胃毛病(刊登於蘋果日報)

Project-Id-Version: Report-Msgid-Bugs-To: PO-Revision-Date: Last-Translator: patrick <patrickcho@theorigo.com> Language-Team: theorigo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X-Poedit-Basepath: /Volumes/apps/dev.theorigo.com/theorigo/application/ X-Poedit-SourceCharset: utf-8 X-Poedit-SearchPath-0: .

2020 年 8 月 21 日
彭慶茵──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綠茵醫道:疫情催生的腸胃毛病(刊登於蘋果日報)

疫情持續大半年,市民既要擔心染病,又可能要面對經濟窘迫甚至失業等生活問題,導致壓力大增,最近臨床上觀察到功能性腸胃病的個案明顯增加,尤其多了一些年輕男士患者求診。功能性腸胃病的症狀可因人而異,形形色色,可能是持續數月的作悶,又或是上腹疼痛不適,亦可能是排便習慣改變。除用藥物幫助控制症狀外,醫生的詳細講解,可讓病人加深認識病症,減少不必要的憂慮,也是治療的重要環節。

簡單來說,功能性腸胃病是一系列的腸胃症狀,由食道至腸道任何一個部位也可受到影響,牽涉的症狀多達三、四十種,由胸口翳悶、上腹疼痛,到食道敏感、腸易激及便秘等。病人接受腸胃鏡檢查通常沒有異常,驗血結果也沒有問題,並且沒有任何「紅旗」症狀,即發燒、夜間盜汗、胃口不振、消瘦及便血等。

近年研究顯示,問題可能與腦─腸軸線(Brain-gut axis)有關。人體的大腦透過神經傳遞物質協調腸胃運作,腸胃道亦會藉由痛感等訊息反饋腦部,從而調節腸道蠕動的速度和程度。當腦─腸軸線出現不協調或神經傳遞短路,就會引起腸胃道的功能失調,反饋的神經訊息也會被放大,於是產生各種不適症狀。

功能性腸胃病時好時壞,且不易醫治,患者的身體其實並無實際病變,此問題既不會增加患癌機會,也不會令壽命縮短,但會為生活帶來不便,並可能影響情緒及加劇症狀。即使如此,醫生仍可以從多方面幫助病人紓緩不適。

從經驗可見,功能性腸胃病很多時與食物和情緒有關,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本身性格易受壓力和情緒影響。醫生通常會首先建議病人寫食物日記,記錄越詳細越好,有助找出誘發症狀的食物,例如有病人發現每早吃燕麥早餐後便腹瀉,停吃後問題隨即消失。

第二是利用藥物幫助,除了針對症狀外,部份較嚴重的病人可使用低劑量的抗抑鬱藥物,提升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也能有效幫助改善症狀;亦有病人在了解病因及知道身體無大礙後,終能放下心中憂慮,盡量不再想起或在意腸胃不適,即使沒有使用藥物,症狀也逐漸消退。由此可見醫生與病人溝通的重要性,不要以為只用一句「無嘢」,病人便會滿意,若他們得到詳細的解釋,可消除心中的擔憂和不安,對病情會有莫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