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309月 2021
醫療新領域:眼底的奧秘 (刊登於 AM730)
蔡曉陽醫生AM730
曾經有一名45歲初次做身體檢查的病人檢查眼底時,眼底血管已經出現因糖尿病而引起的變化,令原本一向自覺身體健康的病人感到非常驚訝。我們的靈魂之窗——眼睛,其實也要定期做檢查。眼睛底部有「視網膜」及「視神經盤」,視網膜正中央的黃斑點是整個視網膜對光最敏感的地方。
眼底檢查不僅能找出眼球本身的疾病,也有助驗出其他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及自身免疫疾病等。隨着科技日益進步,我們更可以透過俗稱「影眼底相」的技術,以攝影機為眼底拍照,將照片上載到雲端伺服器,以人工智能分析,運算到一個由0到1的指數,反映中風機率的高低。雖然這種技術不能用作診斷病症,然而,當患者獲悉自己是中風的高危人士後,往往會提高警覺,及早著手處理相關疾病的風險,在慢性病的預防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香港每年大約有二萬多人因中風入院,死亡率約15%至20%,是香港的第四號疾病殺手。當腦部血管遭阻塞或爆裂,腦細胞便會突然缺氧壞死,繼而令該部分腦細胞支配的身體功能受損,就是中風,當中又可分為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栓塞,可能是由於腦血管粥狀硬化而變得狹窄,或是因心、頸大動脈形成的小血塊,隨血液流到腦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往往因為高血壓、腦部受撞擊、腦腫瘤或腦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致。
一般而言,60歲以上的男性、有中風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或心律不正、肥胖、缺乏運動、壓力過大、吸煙及酗酒等的人士,中風的風險相對較高。中風可以是毫無先兆及突如其來的,不過,適當檢查能夠評估中風的風險,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