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 Articles

08May 2020

健若驕陽:腸胃問題何止腸胃事?(刊登於蘋果日報)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Dr CHOI Hiu Yeung, Jacqueline

2020 年 5 月 8 日
蔡曉陽醫生 ── 中大醫務中心全康診所顧問醫生
健若驕陽:腸胃問題何止腸胃事?(刊登於蘋果日報)

20 多歲的李小姐個多月來持續出現絞肚痛,體重也無故下降;70 多歲的陳婆婆近月就要頻頻去廁所,幾乎每小時都要排便一次,於是連外出逛街也不敢,以免趕不及找廁所時會出醜。兩名病人前來求醫,都擔心自己可能患上腸癌。經過詳細檢查和問診後,確定兩人確實患有同一病症,但並非腸癌,而是都市社會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腸易激俗稱腸敏感或腸躁症,病人腸道的結構正常,但就有各種各樣的腸胃不適症狀,例如胃脹、腹痛、大便次數增多或減少、大便質地改變等,而且症狀持續發作,對日常生活可造成很大影響,有時可令病人無法入睡,甚至影響腸胃吸收能力而引致營養不良。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 2000 年在沙田區進行的調查,在受訪的逾千名居民中,多達 44%人曾經患有腸易激,其中約 10%至 20%更需要持續求診和治療,數字與歐美國家相若。

其實此病的成因與壓力有密切關係,腦部與腸道有很緊密的聯繫,故此腸道是最易反映出緊張情緒的器官,當腸道肌肉因情緒影響時變得繃緊,蠕動便會變得不協調,於是引起種種症狀。腸易激病人由廿多歲到七十多歲也有,完美主義者或過於認真的人,會較容易因壓力而患上腸易激。

雖然腸易激很常見,但其症狀與其他腸胃病例如腸炎及腸癌等相似,所以醫生必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病人或需要做抽血、驗大便,甚至腸鏡及掃描等檢查。若確定沒有其他疾病或結構問題,而症狀和病史又脗合,便可診斷為腸易激。

要治療腸易激,可利用藥物治「標」,如止肚痛藥、抗腸抽筋藥、止瀉藥或瀉藥,減少腸胃不適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若患者的情緒亦受影響,則可能需服用抗抑鬱或抗焦慮藥物。如果病人留意到進食某些食物後會出現病徵,便應盡量避免進食。病人亦需要學習及做好壓力管理,才能達到治「本」效果。

總括而言,腸易激看似是腸胃問題,但背後成因可能與情緒和精神困擾有關,在此奉勸大家面對壓力時要作適當的調適,避免讓自己過度受壓。假如發現排便習慣偏離正常情況,並持續一個月以上,就應盡快諮詢家庭醫生。